《乡间拾遗》苗族篇-吃新节
兴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吃新节”是苗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吃新节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天降大雨,洪水滔天,唯有阿衣、阿兰兄妹以及猎犬“阿嘎”坐在葫芦中四处漂泊。后来洪水退了,大地已是一无所有。阿衣、阿兰兄妹俩只有流泪叹息。无意间,他们发现“阿嘎”的尾巴上粘着几颗稻谷,这是“阿嘎”从稻田中带来的。于是他们把种子精心栽培,用心呵护,终于获得了收成。数年后,稻谷越来越多,人类从此就有了粮食。为感恩猎犬带来谷种,也为了感激阿石、阿兰兄妹的辛勤劳动,每年农历八月初八,正是稻谷收割时节,苗族人民喜气洋洋,祭祀先祖,共庆丰收。
兴仁苗族吃新节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集体祭祀,一是各家各户祭祀。
屯脚镇鲤鱼坝是苗族集体祭祀的场所,每年八月初八这天,兴仁及周边县市的黑族、歪梳族、青族、白族等苗族支系向这里聚集,多则五万人,少则三万人。早上八时左右,他们首先祭拜眺望东方的始祖蚩尤,他们吹打着自己的传统乐器。木鼓、芦笙、唢呐独有旋律伴有苗族祭师朗诵着铿锵有力的经文,朗诵声和乐器声一起让我们感受到千年前苗族先民的生活、劳动场景。
同时有的有点苗族同胞挑着稻穗、酒、粑粑、鸡、鸭、鱼、鹅等物,从四处走来,稻田间,小路上,人越来越多,形成人流。
行游到祭祀场所后,放下担子,吹着芦笙,跳着板凳舞,饮酒唱歌,打粑粑,一片欢乐祥和景象。祭师在大树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用苗族自己的形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
其二是各家各户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共享丰收的喜悦,初八一早他们就将稻穗和包谷取回家,扭成两串挂在家神上供奉。接着杀鸡、宰鸭、煮酒。傍晚,男主人将煮好的鸡、鸭、嫩包谷、腊肉、水果放在供桌上,四个碗装酒,四个碗盛糯米饭,然后敬香,念着祭文,祭祀天神、地神、田神、树神、水神和历代先祖。祭祀完毕,舀一碗米饭喂狗后,宾主才共同举杯,相互祝福。晚上他们在篝火旁载歌载舞,共度良霄。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苗家人的生活得到迅速改善,苗族吃新节也将绽放出新的时代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