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走进兴仁 » 民俗风情

苗族“二月二”迎亲节

  • 字体
  • | 打印本页 |  关闭本页 |

苗族“二月二”迎亲节

早在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就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国家级文保单位交乐汉墓群出土的抚琴俑、铜马车、连枝灯、摇钱树等一大批珍贵文物在全国引起轰动。连枝灯上有与江汉平原地方苗族图腾崇拜物相同的图案。长期以来,生活在兴仁县这片热土上的各少数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二月二迎亲节正是苗族古老传统婚俗文化的生动体现。

苗族人民不仅民俗民风淳朴、能歌善舞, “二月二”迎亲节,鲜活地展演出苗族悠久的历史。如苗族相当于结婚证的“竹刻字符”中的象形文字和苗族服饰、银饰中的蝴蝶、龙衣、姜央头像等,充分说明了“二月二”迎亲节的远古;新娘到夫家所背十二个红蛋,与苗族古歌中蝴蝶妈妈生下十二个蛋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苗族“二月二”迎亲节的古文化内容上看,至今还保留着原始氏族社会通过群婚制发展到母系社会,进而又到父系社会的现象。兴仁县苗族“二月二”迎亲节,内容广泛、内涵丰富,主要分为限制择偶、缔结和礼仪结婚、“二月二”迎亲三个部分。限制择偶包含宗族、民族、服饰、亲戚、迷信限制等五个方面。缔结和礼仪结婚包括择偶、说亲、定亲、交礼金、接亲、发亲、寻红蛋、开柜、新娘挑水、回门、吃猪肚等十二个方面。“二月二”迎亲,即正式迎媳妇进门,意味着结婚仪式的圆满完成。

苗族信仰多鬼神,认为“万物有灵”,在择偶时,凡有“酿鬼”之家,其儿女就会被排斥于婚姻之外,这是苗族原始宗教的反映,说明苗族婚姻与宗教是伴存的,这是苗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婚姻关系,虽然有自由择偶的因素,但仍然是由父母包办的婚姻,沿袭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说亲,即说媳妇,男女双方中意后,由男方请媒带4包糖,到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同意,就收下糖。不久,男方备办糖果、米、酒、雄鸡等,择定吉日由媒人背纸伞到女方家说亲,女方主人将杂糖送到家族中,表明“姑娘已喜配,连亲算说成”。苗族定亲是在双方择定吉日后,女方通知亲友寨邻与男方的来客汇集一堂,男方备办酒、米、猪肉、雄鸡、雄鸭等到女方家,女方家将男方带来食品做成熟食祭供祖宗后,在长辈的主持下互唱祝福酒歌,这种形式译意叫“吃鸡酒”。男方家待到古历八月中旬逢子日,仍请媒人带上糖、酒、公鸡到女方家,确定结婚时间。男女双方在结婚前须交收礼金,男方或女方家进行,由双方事先确定,礼仪都是一致的。交礼金前,女方家要到舅父家请相当于现在结婚证的“竹刻字符”,亦称“豆符”。是用一根约二尺长的竹管,整理圆滑后,刻制者用刀一头刻金银一头刻鸡鸭,代表不同的礼金数目后,并将竹管从刻纹正中一头剖为两瓣,另一头竹管不破,用红丝线捆住破的那头,就算刻制“豆符”完成。

交礼金仪式为:祭祖毕,设宴于中堂,女方舅父和媒人坐上首,迎亲长者陪坐,酒过三巡,新娘的舅父出示“豆符”给席上人传看。礼金的基本标准为青布九丈,银饰品一套,及鸡鸭酒肉米等。礼金中银饰品是必须的,否则便结不成婚。交礼金当天若是男方家困难,一时交不清,就由摩尼负责,结婚前补齐。

苗族结婚多在秋收后举行,结婚日双方都办酒席,女方家为前一天,男方家第二天。接亲时,男方家备公鸡、公鸭和红蛋12个请3个男青年作为接亲客提前一天到女方家接亲。晚上举行宴席,送亲姑娘、妇女们站在宴席后面与接亲小伙对歌,直到接亲小伙拿出一条带去捆衣服用的青手帕,当姑娘索要的青手帕、网袋到手时,乘机用锅烟涂抹给接亲客打花脸猫,并口称“洗脸了哥哥”,围观众人欢呼雀跃。席后,三位青年被引至异姓人家住宿,姑娘们尾追服务端来的洗脚水里渗入染料,青年的脚被染得乌黑,逗得众人大笑,取乐一番,才换洗脚水。

到次日早上发亲,出门时,由两位老太太站立大门两侧斟酒敬茶送行。

新娘出门时,若寨子有立房子的要停止劳作,遇办丧事的就绕道而行,遇着撞亲,新娘交换手巾。新娘到男家门口时,由“接亲客”领先,男方家请两位福好命好的老年人立于大门两侧斟酒敬茶迎进全部接亲、送亲队伍,新娘则由一位中年妇女指点,先跨左脚进屋,进屋后,坐在中柱位置,表示从今日起当家立志。

这时请一老妇铺新床,并把4个红蛋藏于床角,铺好后由四个小孩进去找红蛋,意为祝福早生贵子。

在打开新娘家抬来的装有陪嫁姑娘的毯子、枕头、被子等物的柜子时,必先与持钥匙的送亲男青年歌手对歌,谁唱走了调,就被罚酒,对歌时双方应答激烈,互不相让。柜子打开后,理出嫁妆,每物又以苗族古歌叙述一番,场面精彩欢悦。开柜仪式完毕,中午客人方能入席就餐。新娘不能吃饭,只能坐陪送亲姑娘吃。

饭后,几个迎亲姑娘陪新娘到井边挑半挑水,挑近大门时,新娘上前走三步,自有姑娘接担子进屋,表示开始在夫家做家务。挑水后,新娘与送亲姑娘返回娘家。苗族新婚时,男女不同房,路程近的,当天就回娘家,路远的新娘由伴娘陪宿一至二夜后方回娘家,苗族称此为“回门” 。回门后,男方备公鸡、公鸭、肉、米等规定的物品仍由先前去接亲的三个小伙陪送新娘和送亲姑娘回娘家。在回娘家的第二天清晨,姑娘们催促三青年起床煮饭做菜。煮饭时,姑娘们有意揭开甑盖,拆火,让饭难以煮熟,乘机讥笑等刁难之事。在煮饭做菜的过程中,小伙子顾此失彼,洋相百出,被姑娘取笑。饭菜做好后,举行祭祖仪式。迎亲时挑糯米饭的青年站在供桌旁呤唱长篇叙事诗“霞略答”,姑娘站在旁边监督,若错了,可用小竹棒打,若监督不严,桌上的肉被小孩偷吃一片,就可结束朗诵。进餐结束,小伙子用红丝线向姑娘赎回腰带,姑娘将丝线分给众人。中午饭后,女方家拿出一个酒瓶盛两斤酒,加上一对小酒杯送给小伙们供在途中饮用。青年走后,女方家备一块三至五斤重的猪肉,一只鸭、一壶酒,请人挑着护送舅父回家,一桩婚事就此结束。

迎亲是在婚后次年农历二月初二的迎亲节举行。二月二,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之时,是龙的日子,是吉祥、好运的象征。当日新媳妇背上十二个红蛋,由母亲、叔母或哥、弟等内亲带一只鸡、一块肉、糖果等送新媳妇到丈夫家去。送新媳妇的人必为5人或7人等单数。红蛋象征圆满、祥和,分给小孩预示着望早生贵子。此时,男方家宾客盈门,对送亲者厚礼相待,家庭叔伯弟兄也轮流请去作客,款待数日,大家唱起动人的飞歌和苗族古歌,跳起欢快的板凳舞以示庆贺,其节庆活动要持续三天,寨中热闹非凡,全部沉浸于过节的热烈气氛中,把节日活动推向高潮。

农谚中有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使耕牛的说法。根据气候规律,老百姓从这天开始就要开始了新年的劳作,为祝贺新春的到来,预祝新年喜获大丰收,苗家人便籍此载歌载舞,尽情狂欢。中部方言兴仁县苗族“二月二”迎亲节是苗族习俗中独特的民风民俗,结婚的礼仪较为复杂,但又极富礼教性,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生产和生活的历史实践中产生的独特婚俗节日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研究苗族生存繁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史料。它对民族的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等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民族团结、增进民族凝结力、提高民族素质、宏扬优秀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的现实意义。由于现代文明的注入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近年来,苗族二月二迎亲节的传承已严重出现淡化的现象,年轻人的汉化已简化了部分婚嫁习俗,该节日的一些传统精髓文化已存在渐趋消失的危险,急需进行抢救性动人的色彩。






分享: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相关信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