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保护目标
“十四五”期间,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生态环境良好、区位优势明显、工作基础较好、有特色产业支撑的民族特色村寨,实施重点保护和发展。按照“村为基础、镇为重点、廊带引领”的基本要求和“重点打造一批、扶持建设一批、规划保护一批、命名挂牌一批”的目标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围绕民族文化为核心,以区域性保护为重点,在全州范围内重点打造42个民族特色村寨;重点保护改造2个民族特色小镇,开发24个民族特色小镇。
持续推进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文化廊带建设,重点推进民族特色小镇建设,确保民族文化保护发展的延续性,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促进族际平衡发展。在全州范围内继续重点打造沿岸民族特色村寨和沿岸客运码头风情小镇;围绕陆路高速公路网,组成水陆交错的布依文化廊带建设的基本框架,持续巩固提升廊带文化建设成果。
二、全州重点开发24个风情小镇
1、兴义市:重点实施万峰林街道、南盘江镇、泥凼镇和仓更镇的连线廊带文化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万峰林街道:依托万峰林景区的辐射带动,围绕万峰林景区,按照3A景区标准,环状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景区。南盘江镇、泥凼镇一线以南龙古寨、未团村、堵德村、经堂村为主要节点,按照3A景区标准,组合沿线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一条沿江临水的民族特色村寨精品旅游线。仓更镇:重点发展板栗、铁皮石斛等特色优势产业,以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带动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发展。乌沙镇:围绕普梯村的传统建筑群落、金丝榔古树群、贵州龙化石和产业基础,开发和培育一个乡村旅游重点村。
2、义龙新区:水路重点开发鲁屯镇,辐射带动鲁屯镇周边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发展;陆地重点开发顶效镇,建设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打造以“楼纳村”为中心的一批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
3、兴仁市:重点开发巴岭镇、屯脚镇、大山镇、鲁础营乡,辐射带动巴岭镇百卡村、绿荫河社区,屯脚镇鲤鱼村、铜鼓村、坡脚村,大山镇野场村等多民族文化的“相依共存”与融合发展,推动周边民族特色村寨的集群保护,构建民族文化多样性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工程。以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为基点,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兴仁市为示范带动作用,为全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好文化根基。
4、普安县:重点开发江西坡镇,辐射带动江西坡镇细寨村、联盟村及周边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发展,深度挖掘民族歌舞和布依族的“酒曲”文化资源,打造一组“茶旅一体化”的民族特色村寨。
5、晴隆县:重点开发长流乡,辐射带动长流乡兰田村、双龙村、长流村及长流乡周边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发展;对三宝彝族乡的阿妹戚托小镇进行升级和扩容改造,打造“易地扶贫搬迁”民族特色小镇示范工程,培育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和谐发展的民族特色旅游小镇。
6、贞丰县:重点开发平街乡和者相镇,辐射带动周边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发展;形成“水陆”联合发展的格局,水路以董箐村——小花江村为重点开发对象,促进北盘江沿岸地区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关注地区之间政策的契合;陆路关注现有景区的巩固完善与提档升级,相互之间形成辐射带动。
7、安龙县:陆路重点开发钱相街道和笃山镇,着重连结一线的打凼村、拉坡村、梨树村,辐射带动其他周边村寨的保护发展,持续拓展旅游新业态,形成山地运动+民俗旅游的模式,深入实施大山地旅游战略行动,打造一批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示范地。水路以万峰湖镇坝盘村为基点,围绕万峰湖打造一批岸景民族特色村寨。
8、册亨县:重点开发冗渡镇、秧坝镇和丫他镇,依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深刻把握山地经济规律,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规划建设一批山区生态保护示范村,大力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中药材产业、生态特色养殖业、有机生态农业的全面发展,形成示范带动。
9、望谟县:重点开发蔗香镇、新屯镇,辐射带动蔗香镇乐康村、蔗香村及蔗香镇周边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发展,结合红水河沿岸风光和气候条件,种植精品热带水果,大力发展高质量的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带。
三、重点打造42个民族特色村寨
县(市) |
村 名 |
兴义市 |
南盘江镇南龙村、未团村,万峰林街道下纳灰村、乐立村(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泥凼镇堵德村、经堂村,乌沙镇普梯村,仓更镇下寨村。 |
义龙新区 |
顶效镇楼纳村、绿化村,郑屯镇民族村。 |
兴仁市 |
屯脚镇鲤鱼村、铜鼓村、屯上村,巴铃镇百卡村,大山镇野场村,鲁础营回族乡鲁础村,城北街道丰岩村、锁寨村,马马崖镇九盘村,巴铃镇绿荫河社区,城南街道鹧鸪园村。 |
普安县 |
江西坡镇茶盐街道细寨村、联盟村。 |
晴隆县 |
茶马镇达土村,碧痕镇新坪社区。 |
贞丰县 |
平街乡小花江村,者相镇董箐村、纳孔村。 |
安龙县 |
钱相街道打凼村,笃山镇拉坡村、梨树村,万峰湖镇坝盘村。 |
册亨县 |
冗渡镇大寨村、冗渡村、威旁村,秧坝镇福尧村,者楼街道高峰村,丫他镇板万村。 |
望谟县 |
乐旺镇六里村(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蔗香镇蔗香村,新屯社区新屯村,平洞街道办洛郎村。 |
四、重点保护发展的民族特色文化
县(市) |
村 名 |
保护发展内容 |
兴义市 |
南龙古寨 |
干栏式建筑、土布纺织、蜡染、八音坐唱、节日、摩经文化等 |
普梯村 |
稻根稻泥生土砖墙夯土建筑群、石片墙夯土建筑群、古井、民族节日、金丝榔树群落等 |
义龙新区 |
民族村 |
生态环境、官厅文化、民族歌舞等 |
兴仁市 |
鲤鱼村 |
苗族歌舞、古井、节日文化等 |
百卡村 |
石墙建筑民居、古井、古驿道、古营盘、布依民族风情等 |
野场村 |
彝族阿妹戚托、烧灵舞、婚嫁习俗、土司文化等 |
普安县 |
细寨村 |
茶文化、民族歌舞、节日习俗、中草药酿酒技艺、古井、古茶树等 |
联盟村 |
茶文化、民族歌舞、节日习俗、中草药酿酒技艺等 |
晴隆县 |
达土村 |
布依族节日文化等 |
阿妹戚托小镇 |
阿妹戚托舞蹈、民族节日等 |
贞丰县 |
小花江村 |
干栏式建筑、官厅祭祀建筑、民族风俗、錾石墙建筑、红色文化、自然环境等 |
董箐村 |
干栏式建筑、语言和服饰等 |
纳孔村 |
“三滴水·封火墙”建筑、民族风俗等 |
安龙县 |
打凼村 |
古树、化石群、敬老文化等 |
拉坡村 |
布依族节日、歌舞、红枫林等 |
册亨县 |
大寨村 |
转场舞、糍粑舞、高台舞狮、布依族刺绣、布依棍术等 |
威旁村 |
民族文化、传统古建筑、古树等 |
福尧村 |
自然生态环境、福文化、布依族节日等 |
望谟县 |
六里村 |
传统建筑、古树、溶洞群、珍稀生物资源等 |
蔗香村 |
干栏式建筑、蜡染、扎染等 |
五、景区化建设重点目标(27个)
县(市) |
村 名 |
主要
民族 |
是否为景区 |
发展条件 |
兴义市 |
下纳灰村 |
布依族 |
否 |
邻近万峰林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有条件发展田园农业综合体和中高端民宿业。 |
乐立村 |
布依族 |
否 |
邻近万峰林景区,是兴义地区八音坐唱、高台舞狮的起源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有部分古建筑保留。 |
南龙古寨 |
布依族 |
否 |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完整的布依族干栏式建筑群,文化底蕴丰厚,万峰湖岸景村庄。 |
普梯村 |
布依族 |
否 |
有金丝楠木群、梯田、贵州龙化石群、喀斯特地貌等旅游吸引物,完整保留了一批土墙民居建筑。 |
义龙
新区 |
民族村 |
布依族、苗族 |
否 |
有一处间歇泉正在开发当中,位于交通干道之上,邻近城区,农家乐和民宿也具有发展基础。 |
绿化村 |
布依族 |
否 |
位处马岭河大峡谷附近,交通便利,特色产业发展成熟,是农旅一体化发展的理想开发地。 |
楼纳村 |
布依族 |
3A |
基础设施完善,具有发展田园农业综合体的条件;可以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兴仁市 |
鲤鱼村 |
苗族 |
3A |
基础设施完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有产业支撑;可扩容、提档升级为4A景区。 |
百卡村 |
布依族、苗族 |
否 |
村寨历史悠久,古驿道、官厅建筑保留完整;传统民族建筑保留较好且数量较多,周边有古营盘建筑遗迹,民族文化内容丰富。 |
丰岩村 |
彝族、苗族、布依族 |
否 |
放马坪风景区的附加部分,未来兴仁水库的岸景村庄,有红军战斗遗址,各民族文化底蕴丰厚。 |
|
锁寨村 |
否 |
兴仁市城郊,未来兴仁水库的岸景村庄,特色产业发展成熟,是农旅一体化发展的理想开发地;位处兴仁水库淹没区,就地后移安置后,有机会和条件打造“黔西南州布依族建筑文化博物馆”。 |
野场村 |
彝族 |
否 |
彝族歌舞文化、毕摩文化、土司文化保存较完整,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
普安县 |
细寨村、联盟村 |
布依族 |
否 |
邻近茶文化生态旅游4A级景区,基础设施完善,改建了部分民居,邻近城镇和交通要道,两个村庄可联合发展,形成合力。 |
晴隆县 |
阿妹戚托小镇 |
彝族 |
3A |
旅游扶贫示范点,位于晴隆县城区旁,邻近4A级的史迪威·24道拐旅游景区,旅游资源丰富。 |
贞丰县 |
小花江村 |
布依族 |
否 |
位于北盘江畔的花江大峡谷景区内,有较长的古驿道、古驿站遗址,民族文化保留较完整,有红军长征遗迹、古桥,野生猕猴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
董箐村 |
布依族、苗族 |
3A |
北盘江畔的岸景村庄,可乘船到小花江村;基础设施完善,自然风光优美。 |
纳孔村 |
布依族 |
4A |
位于三岔河景区范围内,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可开发中高端民宿、开展农耕文化体验。 |
安龙县 |
打凼村 |
布依族 |
否 |
具有开展农家乐、民宿的基础,森林覆盖率高,古树成群,生物化石遗址;具有浓厚的敬老文化。 |
拉坡村 |
布依族 |
否 |
邻近国际山地自行车运动公园,具有成片的红枫林和梯田景观;具有产业发展基础;民族文化保存较好。 |
梨树村 |
布依族 |
是 |
位于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公园景区内,基础设施较完善。 |
册亨县 |
大寨村 |
布依族 |
3A |
是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布依转场舞”及省级非遗“高台舞狮”的发源地;基础设施完善,节日文化保留较好,设有民族手工艺传习所。 |
威旁村陂鼐布依古寨 |
布依族 |
3A |
是保护较好的布依族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完善;有提档升级的空间。 |
福尧村 |
布依族 |
3A |
森林覆盖率高,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种植产业初见成效,村寨建筑具有民族特色且集中连片分布;可打造体验福文化、森林徒步、休闲养生为一体的乡村旅游。 |
板万村 |
布依族 |
否 |
80多栋传统厚石挡墙干栏式建筑,已经改造完毕;布依“哑面”独树一帜,民族文化浓厚。 |
望谟县 |
六里村 |
苗族、布依族 |
否 |
仍有民族建筑遗存,自然风光内容丰富,有溶洞、河流、众多珍稀树种和野生猕猴。 |
新屯村 |
布依族 |
是 |
望谟县城郊村,布依族历史文化厚重,有土司遗址,是开发成熟的3A景区,有提档升级的空间。 |
蔗香村 |
布依族 |
3A |
位于红水河沿岸,产业以热带精品水果为主;规划有农耕文化体验中心、民族文化风情街、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水上乐园、布衣茶廊、民俗博物馆、观景台、花卉摄影基地、康养小区、万果采摘园等20个子项目。 |
六、保护发展目标
1、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民族特色村寨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道路硬化率、农村客运班车、饮用水安全率、广播电视入户率均达到100%,农村商业、社区服务和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基本建立。
专栏1 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指标 |
类别 |
保护发展分类指标 |
数值 |
备注 |
属性 |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
1、道路硬化率 |
100% |
30户以上自然寨 |
约束性 |
2、客运通车率 |
100% |
行政村 |
预期性 |
3、广播电视入户率 |
100% |
|
预期性 |
4、网络覆盖率 |
≥95% |
|
预期性 |
5、防灾预警配置率 |
100% |
包括消防水池、消防栓、灭火器、逃生标志牌、避难场所等。 |
预期性 |
农
村
人
居
环
境
整
治 |
6、自来水普及率 |
100% |
|
约束性 |
7、垃圾集中处理率 |
≥85% |
|
约束性 |
8、清洁能源使用率 |
≥80% |
|
预期性 |
9、农户改厕率 |
≥85% |
|
预期性 |
10、行政村公共厕所建设率 |
100% |
|
预期性 |
11、村庄污水处理率 |
≥25% |
30户以上自然寨 |
约束性 |
12、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
≥80% |
|
预期性 |
13、“四旁”绿化率 |
≥90% |
|
预期性 |
14、村庄亮化率 |
100% |
|
预期性 |
15、农户房前屋后和庭院美化率 |
≥90% |
|
预期性 |
特
色
民
居
保
护 |
16、传统民居完善整体保护率 |
≥80% |
|
预期性 |
17、传统民居登记入档率 |
100% |
|
约束性 |
18、村寨特色民居比例 |
≥70% |
包括传统民居和新建民居 |
预期性 |
19、村庄规划率 |
100% |
行政村 |
约束性 |
民
族
文
化
保
护 |
20、村寨文化墙建设率 |
100% |
30户以上自然寨 |
预期性 |
21、文化室建设率 |
100% |
|
预期性 |
22、村庄历史遗迹保护率 |
100% |
|
预期性 |
2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率 |
100% |
|
预期性 |
24、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开展率 |
100% |
|
预期性 |
25、民族传统体育、文娱活动开展率 |
100% |
|
预期性 |
26、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发展建设率 |
≥50% |
|
预期性 |
民
族
团
结
进
步
创
建 |
27、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村寨发展规划 |
100% |
|
预期性 |
28、定期开展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
100% |
|
预期性 |
29、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措施 |
100% |
|
预期性 |
30、村规民约、村民公约制定(执行)率 |
100% |
|
预期性 |
31、乡贤会、老年协会建设率 |
100% |
|
预期性 |
公
共
服
务 |
32、行政村村级幼儿园建设率 |
100% |
每村一所 |
约束性 |
3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100% |
|
约束性 |
34、9+3教育普及率 |
≥90% |
|
预期性 |
35、医疗卫生设施普及率 |
100% |
|
约束性 |
36、行政村敬老院建设率 |
100% |
每村一所 |
预期性 |
37、老年儿童活动设施普及率 |
≥80% |
|
预期性 |
38、社会保障覆盖率 |
100% |
包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 |
预期性 |
39、劳动力得到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服务的比例 |
≥60% |
|
预期性 |
40、农村商业服务中心建设率 |
100% |
每村建设一个设施齐全兼具超市、农贸市场等功能的商业服务设施 |
预期性 |
41、农村社区服务站工程推进率 |
100% |
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卫生医疗、养老互助、商业服务等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
预期性 |
42、农村村级电子交易平台建设率 |
100% |
鼓励实施农村电商、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
预期性 |
经
济
发
展 |
43、特色经济发展贡献率 |
≥70% |
|
预期性 |
44、“村社合一”建设率 |
100% |
|
预期性 |
45、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年均增长速度 |
≥10% |
|
预期性 |
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 |
≥8% |
|
预期性 |
47、农村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 |
≤40% |
|
约束性 |
说明:本表的相关指标,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新时期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委发〔2018〕135号)的要求并结合贵州省情、黔西南州情设定。
2、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围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目标,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宜林则林、宜工则工的原则,积极培育和发展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推进适合本地的蔬菜、茶叶、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结合打造“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拓宽民族特色优势产业销售渠道,助力“黔货出山”。立足于现有的茶叶、薏仁米等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一县一业重点带动,依托电商平台,推销民族地区的特色产品,开发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业与农业、手工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工程。
3、特色民居得到系统和重点保护。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保持历史悠久村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新建村庄尽量做到遵循原村庄的选址特点、格局、风貌与自然环境等整体空间形态,实施传统民居建筑营造工匠认证、持证制度,做到传统民居维护“修旧如旧”,确保有民族元素和特征的特色民居比例达到80%以上。重点保护兴义市南龙古寨、普梯村,兴仁市百卡村、九盘村,册亨县板万村,贞丰县小花江村等特点突出的传统民居建筑。
4、抢救濒危文化遗产,确保民族文化有效传承。抓好民族歌舞、节庆、饮食、手工艺等民族文化遗产的调查、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等工作,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实施“双培”行动,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大力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形成一批乡土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组成的民俗文化表演队伍。对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亟待保护的村寨开展数字化保护工作,数字化记录、保护民族歌舞、节庆、仪式等民族文化习俗。增加中小学乡土文化课程,推动文化进校园;加强民族舞蹈体操化在校园中的推广,保障民族文化得到基本普及和有效传承;力争每个村寨有一处文化广场,为群众提供庆典活动的举办场所,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5、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普及乡村幼儿园和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职业教育的“9+3”模式基本确立,劳动力得到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服务比例达到60%以上,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行政村建有标准文化室、休闲活动场所、村史陈列馆、乡愁馆、感恩馆、敬老院、卫生室(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6、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促进示范村创建。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依托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乡贤会等组织,实行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推进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推进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相结合,促进示范村创建,着力创建一批民主法治示范村、文明村、卫生村、交通安全示范村、小康村、森林村寨等,全面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巩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发展成效。
7、大力推进乡村旅游重点村全面发展。在已经进行景区化建设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实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工程,增加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数量,提升全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综合影响力与社会口碑。在景区化建设的基础上发展一批旅游资源开发合理、乡村文化得到传承保护、旅游产品体系成熟、民宿建设主题突出、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带动创业就业、经济社会发展等效益明显的民族特色乡村旅游村寨。
8、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巩固“十三五”期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坚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继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建和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庆、集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新培育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寨。着力把创建活动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推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积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