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仁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黔西南州中部,东邻贞丰县,南抵兴义市、安龙县,西接普安县,北接晴隆县、关岭县,南北宽56.8公里,东西长66.6公里,国土面积1785平方公里。辖4个办事处、1 4个乡(镇)、9个社区、19个居民委员会、134个行政村(原行政村286个),总人口52万人,居汉、布依、苗、回、彝、黎、仡佬、侗、壮、白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21.5%。
兴仁市区位优势突出,地处南北盘江分水岭上,是黔西南州的公路交通中心,与毗邻的兴义市、安龙县、贞丰县、普安县、晴隆县形成一定的公路网,从市城四周延伸出去的兴仁至兴义、兴仁至安龙、兴仁至贞丰、兴仁至普安、兴仁至晴隆等公路,把周边的市市紧密地连结起来,构成了方便快捷的交通经济圈。南昆铁路被誉为亚洲第一铁路高桥的“清水河大桥”横跨马堡树风景区。
兴仁北面有沪昆(G320)高速公路、西南面有汕昆(G324)高速公路,晴隆至兴义高速公路、惠水至兴仁高速公路在兴仁市城交汇,形成了方便快捷的交通经济圈。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行行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支撑、保障和引导作用,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市的公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差到好发展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解放初期至70年代,我市公路交通发展相对落后,全市通车里程仅492 Km,其中等级公路(三、四级)156 Km。市内以东西向断(桥)顶(效)公路和南北向沙(子岭)八(渡)公路在市城十字交叉构成公路主骨架,并有普兴公路向西与普安相连,呈大字形向邻市辐射,形成一定公路网络;通往各乡(镇)的兴潘公路、巴百公路等多为等外级公路;乡村道多为断头路,晴通雨阻。
改革开放后,我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生产力,在1985至1990年期间,采用国家粮、棉、布及工业品“以工代赈”资金修建四级公路12条149公里。
90年代,我市用发改、交通、扶贫等项目补助资金,群众投工投劳修建通村公路516公里。因公路等级低,重建轻养,导致使用周期短。
“十五”期以来,在兴仁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以公路为主的交通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为我市的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承担着重要职责。
2004年建成通车的关(岭)兴(义)高等级(二级)公路,是连接省会贵阳至州府兴义的主干线公路,全长160 Km,横穿兴仁市境55Km。该路的贯通,进一步加强与兴义、省会贵阳以及相邻地州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大幅提高我市对外开放和吸纳外资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了与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大大改善了各区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及商品贸易流通,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源的集约开发,对兴仁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
从2003年至2008年共实施“通达工程”项目79个,建成通村公路479.6公里,完成投资2251.7万元,行政村通公路率达96%。
2006年至2008年,为全力推进通乡油路工程,优化城乡交通网络,投资7000万元,实施巴铃至百德、百德至计屯、巴铃至屯脚、屯脚至雨樟、雨樟至鲁础营、兴仁至潘家庄、回龙至梓木凼等7条通乡油路125.5公里, 2009年在全州率先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双百”目标。
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兴仁西北环线,全长88公里,总投资11300万元。该路服务于兴仁市6个乡(镇)、36个行政村、10多万人口,沿线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全市45亿吨无烟煤远景储量70%分布在公路沿线,是兴仁市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路。
2008年至2010年,投资1021.18万元,实施李关至鹧鸪园、青底至并嘎、小坪寨至尤家寨 、大桥河至锁寨4条通村油路(硬化)24.9公里。
2009年8月竣工通车的安(龙)兴(仁)二级公路,经兴仁境28Km,是全省技术标准最高、投资最省的二级公路,也是我市南下两广的主要运输通道。
以上公路基本形成以关兴高等级、安兴二级公路为主骨架,“西北环线”、“东北环线”、“南环线”为兴仁大外环连接各乡(镇)村的路网体系。
2009年12月26日,晴隆至兴义、惠水至兴仁二条高速公路在兴仁丫桥举行开工典礼,拉开了我市高速公路建设的序幕。
晴隆至兴义高速公路是《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678网)中“六纵”毕节至兴义高速公路的组成路段,是贵州省规划的高速公路网镇胜高速和汕昆高速公路的联络线,地处普安县、晴隆县、兴仁市、兴义市境内,全长新建70.91公里,设计行车速度80公里/小时,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21.50米。该路经兴仁市境43.3公里,贯穿于潘家庄、城北、真武、新龙场、雨樟三个镇、二个办事处,分别设王家寨互通立交、丫桥枢纽互通立交、雨樟互通立交。工程于2010年4月动工建设,合同工期为36个月,由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标承建,总投资48亿元,2012年底建成通车。
惠水至兴仁高速公路,也是贵州省骨架公路网规划的高速公路,为全立交、全控制出入的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行车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1.50米,全线总长200.8公里,项目起点惠水(紫油寨),经长顺、紫云、贞丰、龙场、巴铃,终点接晴兴高速公路丫桥互通。其中兴仁境内公路里程30.8公里,在巴铃、陆关、大桥河各设一处接地互通。工程于2010年9月动工建设,合同工期为36个月,2013年10月底全线建成通车。
以上两条高速公路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我市的公路网规划,实现了市境内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并为我市的交通设施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兴仁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认真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提出的做好交通“三个服务”和国发2号文件精神,结合实施“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和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路行动计划,紧紧围绕“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运、组组通公路、村寨道路硬化”目标,突出“公路上等级、管养全覆盖、通行提能力、安全有保障、构建幸福路”,重点加大通乡油路、通村公路(硬化)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路网,提高通畅能力,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畅通美化、安全便捷的小康路。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兴仁市紧紧依靠国家加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和省、州对交通发展的倾斜政策支持,不断加大通畅建设力度,使兴仁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全面、深入实施的时期,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农村交通事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项目多、投资大、建设快,农村公路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通畅水平明显提高。
2011至2015年,省交通运输厅共补助中央车购税资金32433.4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1800万元,建成通村沥青(水泥)路 625.8 公里、市乡道改造项目 22.4公里、危桥改造项目8座239.7延米、农村公路安保工程66公里;市政府投资10600万元,改造西北环线油路63公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的比例从2010年底的 27%,提升至2015年底的83.28%。
2016年,投资8465万元(其中:中央车购税投资6317万元,地方配套2148万元),实施通村沥青(水泥)路16条126.3公里,确保建制村通畅率100%,通客运班车率达99%。
截止2016年底, 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905.0公里,按行政等级分国道57公里,省道185公里、市道309公里、乡道451公里、村道903公里;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74公里、二级公路47公里、三级公路223公里、四级公路1377.0公里、等外公路184公里。
“十三五”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州脱贫攻坚、同步小康战略部署,努力补齐交通短板,尽快建立适应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交通运输体系,兴仁市政府决定从 2016 年起至 2018 年,在全市实施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决战。2016年至2018年,投资150余亿元,力争建设兴仁经青山至云南富村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 兴仁境15 公里,建设兴仁至安龙一级公路(兼城市快速干道)兴仁境26公里、兴仁至义龙城市快速干道兴仁境13公里;力争复工建设兴仁巴铃至贞丰白层二级公路兴仁境17公里,实施普通国省干道改造G354龙场至兴仁市城(兼城市快速干道)30 公里、S318计屯经百德至巴铃公路53.5 公里、S105屯脚至巴铃公路 13.4 公里,改扩建农村公路214.8 公里,启动建设放马坪至马金河旅游公路18 公里、打鱼凼经麻沙河至马马崖旅游公路57 公里、马家屯经杨泗屯至鲤鱼坝旅游公路22公里,巴铃至百德区域性脱贫开发路48公里,建成城西客运站及陆关、城西公交停保场,实现乡镇客运站全覆盖。
为贯彻落实《贵州省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实施方案(2017-2019年)》,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步伐,切实改善农村公路交通条件,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兴仁市2017-2019年规划建设通组路硬化项目367个627.6公里,2017年计划实施通组路硬化项目224个418.2公里。
总之,兴仁市公路的发展,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差到好的发展历程,在这一历程中,兴仁市人民见证了全市交通状况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谓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全市交通产业的迅猛发展,兴仁市的交通区位优势更加凸显,确立了在贵州西南部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公路交通枢纽地位。
在交通建设上,我们要抢抓中央扩大内需、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着力构建适应兴仁发展需要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和基础设施体系,为实现减贫摘帽、同步小康、撤市设市目标提供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